合作40多年的舞台姐妹花
在中国的戏曲界,有这么一对舞台姐妹,一起合作了40多年。她们即是舞台上相濡以沫的合作伙伴,又是生活中相互搀扶的闺中密友。二人的舞台缘分和真挚的姐妹情谊,不但在业内传为佳话,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令人称道。
她们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与赵丽蓉两位老姐妹。
从年起,直到新凤霞年去世,二人合作演出了40多年的评剧,像《凤还巢》、《会计姑娘》、《杨三姐告状》、《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都是合作的经典,而著名的经典剧目《花为媒》,更是二人配合默契的典范。
特别是在《花为媒》二人合作的“报花名”唱段中,新凤霞扮演的大家闺秀张五可,赵丽蓉扮演的媒婆阮妈,一个端庄典雅,嗓音甜美,一个粗鄙滑稽,插科打诨。优美的唱词唱腔,精湛的配合,强烈的人物反差产生的喜剧效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爱不释手。
有意思的是,赵丽蓉比新凤霞还小一岁,但舞台上的她们却始终扮演着母女角色或类似辈分的角色。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赵丽蓉一辈子都在扮演新凤霞的妈。多年来,二人的角色始终维系着类似的搭配,请看:
《刘巧儿》中的刘巧儿和李大婶,《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和杨母,《花为媒》中的张五可和媒婆阮妈,《会计姑娘》中的会计李秀英和秀英妈;《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和小芹妈三仙姑等等。
难怪当年喜欢评剧的人都知道,哪里有新凤霞的戏,哪里就能看到赵丽蓉的身影。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
对于二人的艺术合作,新凤霞曾发出由衷的感慨:“我们两个合作特别合手,只要有我们两个的独场子,什么戏我们都会想出动作来。”,“丽蓉戏德最好,我们几十年的合作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愉快。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拍电影时,她总是想出很多点子,对我帮助很大。”
在拍《会计姑娘》时,编剧中本来没有会计姑娘母亲的角色。新凤霞提出,戏里不能少了赵丽蓉,如能给她加一个母亲角色,能让整个戏更加火爆。充分说明了新凤霞对二人合作效果的高度认可。
说起二人的结缘,还要从年说起。赵丽蓉与哥哥赵连喜,是应新凤霞的邀请,从张家口来到北京总政评剧团的。当时剧团先是看上了赵连喜,感觉他又能唱老生又能唱丑角,什么都能行。赵连喜很愿意参军去总政评剧团,但提出一个条件,希望把妹妹赵丽蓉也带上。于是兄妹二人一起来到新凤霞所在的总政评剧团。由此拉开了新、赵姐妹二人长期合作的序幕。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捎带脚捎过来的妹妹,能够在日后的戏曲舞台上与新凤霞珠联璧合,在小品舞台上也大放异彩。
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1、《刘巧儿》中的深情互动
《刘巧儿》可以说是评剧的里程碑剧目,也是新凤霞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获成功。大多数观众注意评剧就是通过《刘巧儿》开始的。在该戏中,新凤霞打破常规,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加之该剧正好配合了解放初期《新婚姻法》的实施,使得该剧在公演和拍成电影后,一下子火爆全国。
在该剧中,新凤霞、赵丽蓉分别扮演刘巧儿和妇女主任李大婶的角色,二人默契的配合,为该剧增色不少。
据新凤霞的回忆:“巧儿被地主王寿昌欺负后和李大婶见面,这段戏丽蓉配合得很好。每当巧儿唱到“我的亲娘死得太早”时,她就用手一拉我的手,我扑在她怀里,我们两个总是同时流出了眼泪,观众也总是随着受到感动而落泪。”在戏的最后,她对巧儿说:“种不好庄稼是一季子,嫁不着好男人可是一辈子呀!”深沉的语气,把一个农村妇女主任演得很好。
红花尚需绿叶陪,《刘巧儿》的成功,离不开姐妹俩的默契配合。
2、《花为媒》中的珠联璧合
《花为媒》是将中国的评剧艺术推向顶峰的经典剧目。年电影版《花为媒》放映后轰动海内外。峰回路转的剧情,脍炙人口的唱词唱腔,充满喜感的人物塑造,令人捧腹的喜剧特色,喜上加喜大团圆的结局,都让观众流连忘返,百看不厌。
难怪周恩来总理评价说:“宁可三天不喝茶,不能不听新凤霞。”
其中新凤霞与赵丽蓉合作的“报花名”一段,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至今被人们反复回味和传唱。新凤霞曾这样描述二人的合作:
“在《花为媒》里,阮妈和张五可的戏最多。丽蓉演得朴实、风趣而不庸俗。我们在花园一场是对子戏,她都是细心地想出动作来帮助我。就连扇子的动作她都替我想了很多……在花园观花的许多表演,阮妈配合张五可的动作,起到了红花绿叶的作用。”
“在五可“报花名”时,丽蓉的阮妈衬托得非常好……无论是对唱还是动作配合,两个人一点也不乱,谁也不抢谁的戏。”“她把手绢打开旋成一朵花,用烟袋一顶飞出去,又落在烟袋上,表示荷叶调落,很符合内容……这一段戏,我们两个配合得也是很严谨、默契。”
珠联璧合的配合,也成就了这出最经典的评剧艺术剧目。
3、《杨三姐告状》中的共同体验生活
《杨三姐告状》是一场申冤昭雪、反抗阶级压迫的优秀评剧。戏中新凤霞扮演杨三姐,赵丽蓉扮演杨母。由于故事原型发生在河北唐山地区,恰巧赵丽蓉的母亲也来自河北农村,平时说话就是唐山“老台儿”口音。
为了准确把握人物,新凤霞时常去赵丽蓉家观察体验老太太的言行。赵丽蓉有时趁机逗老妈生气,招惹老太太用家乡话骂她,追着打她。就这样姐妹俩趁机体验了一把唐山味儿的原生态,并经常一起研究杨母和三姐的动作。将母女二人的日常生活情趣和亲密的关系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
新、赵两姐妹在艺术上的配合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举例可能还不到二人合作经历的十之一二,但足以见证二人在艺术交流上的融洽。这种水乳交融似的合作,长期的“母女”关系,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属难得一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宝贵的范例和精神遗产。
姐妹俩本可以一同拜见毛主席
年,毛主席在观看了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和《小二黑结婚》后,用“讲明理,通神韵”的评语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希望接见新凤霞等主要演员。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誉。新凤霞执意让赵丽蓉一同去。赵丽蓉却推脱说:“你去就代表我们大家伙啦!代我向毛主席他老人家问个好!我艺术功底不够还要多磨练,再说,我文化浅,去了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
毛主席在见到新凤霞时,笑着问道:“那个一直跟你在一起的三仙姑怎么没来?”新凤霞只得把赵丽蓉关于“要多磨练”的话如实告诉主席,主席欣慰地点点头说:“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呐,好!好!谦虚使人进步嘛!”
就这样,二人错过了一同拜见毛主席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
事后有记者曾辗转找到赵丽蓉,想就毛主席对她“谦虚”的评价做进一步报道,赵丽蓉不但婉言谢绝,还把记者带到新凤霞那里,让他们继续采访新凤霞。
为此,新凤霞对赵丽蓉的评价是:“不争名、不图利,德艺双馨,品高德重!”
要找就找文化人
新凤霞由于从小家境贫寒,没读过什么书,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演戏成名后,追求者众多,但她有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嫁就嫁文化人”,这种想法也直接影响到赵丽蓉。
新凤霞嫁给吴祖光后,赵丽蓉还单身一人。新凤霞很着急,找到丈夫吴祖光,说我的姐妹赵丽蓉的对象问题还没解决。我现在结婚了,生活挺美满,赵丽蓉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可不行。你这当姐夫的得帮忙。
吴祖光就想起了他的幼儿园的同学盛强,北京文化局干部,在中国评剧院做过秘书,也是知识分子出身。在吴祖光夫妇的撮合下,赵丽蓉和盛强见了面,对彼此都很满意。二人于是喜结连理。
戏台上的大小姐“张五可”,反过来促成了“媒婆阮妈”的金玉良缘,成了业内人们饶有兴致的谈资。
患难见真情
都说患难见真情,这话用在新凤霞与赵丽蓉之间的友情上,可谓再恰当不过。
“文革”中新凤霞受到了迫害,不但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还被关押在中国评剧院隔离审查。
当时新凤霞有胃病,严重时候还吐血。赵丽蓉就经常关照她,偷偷做了饭送来,做点面条,卧个鸡蛋什么的。
据新凤霞的儿子吴欢回忆,那时候赵丽蓉孩子多,工资又低,也才挣几十块钱。但这并没有妨碍赵丽蓉顶着压力给予新凤霞方方面面的照顾。
在文革接接近结束的年,新凤霞突然瘫痪。当天晚上第一个赶来的就是赵丽蓉。她一进门抱着人事不省的新凤霞就哭。一边哭一边说“凤霞啊凤霞啊,你病成这样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就不再演戏了!”
新凤霞因残疾告别了评剧舞台,与她搭档了一辈子的赵丽蓉却没有忘记这个老姐妹,经常看望新凤霞,陪她聊天解闷。回忆她们一起站在舞台上的日子。
赵丽蓉出演小品取得巨大成功后,也不忘经常跟新凤霞联系,聊聊生活和工作。
由于新凤霞已经无法上台演戏,二人见面时经常很难过。赵丽蓉总是拉着新凤霞的手劝慰道“你不能唱了,我也不唱了。现在观众需要我演小品,这也是对我的鼓励,叫观众一笑,我装傻充愣也开心……”
新凤霞也爱看赵丽蓉的小品,以此为乐。而且看完戏之后俩人经常通电话,一起开玩笑。赵丽蓉问:“你看了后喜欢吗?”新凤霞说:“当然喜欢,你是倭瓜越老越好,老来红,老来香……”
赵丽蓉觉得新凤霞太苦了,经常说笑话给新凤霞听。经常没事上家来说笑逗乐,姐妹俩高兴一回,才走人。
新凤霞曾这样说过:“赵丽蓉是给评剧增了光的演员。我们是几十年的好姐妹,可说是同台演戏、同哭同笑共患难的老伙伴了。她所以老来红,受到观众更热情的爱戴,就是她从小打下了评剧的基础。”
进军影视界的搭线人
赵丽蓉除了在评剧与小品方面的成绩外,在影视领域也有不错建树,她参演的影视《过年》、《西游记》以及《红楼梦》等,都有不错的反响。在《过年》中甚至拿到国际最佳女主角大奖。这一切离不开新凤霞一开始的热心搭线。
赵丽蓉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谢铁骊的电影版《红楼梦》。谢铁骊跟新凤霞夫妇都是好朋友,筹备本片时,谢铁骊曾登门拜访夫妇二人,谈起他的《红楼梦》。
说到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时候,谢导征求新凤霞的意见:你看演阮妈的赵丽蓉怎么样?新凤霞说我还正想给你推荐,没有比赵丽蓉再合适的了。谢铁骊说,你能不能给我引荐一下?新凤霞当时就抄起电话就给赵丽蓉打过去。从此赵丽蓉正式进入了影视界。
小品演员巩汉林与赵丽蓉的第一次合作,也得益于新凤霞的儿子吴欢的奔走搭桥。
一路走好
新凤霞与赵丽蓉,一对舞台姐妹,一路形影相随,携手并进40余载,共同走过艺术上的辉煌,也开辟了一段人间佳话。
她们的友谊,她们的艺术,她们一起经历的风雨人生,散发出朴素的人情之美、人格之美,让千千万万个观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中国普通百姓善良品格的代表和见证;也让千千万万个观众赞叹不已,感怀不已。
这样的姐妹缘分以后还会再有吗?
愿新凤霞、赵丽蓉这对老搭档、老姐妹,这对舞台上的“母女”,在天国里依然相随而行,笑声不断,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
《外国人眼里的“搞笑女大师”---追忆赵丽蓉》——《北京纪事》年第9期
《新凤霞回忆录》——新凤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8月
《新凤霞女儿吴霜透露赵丽蓉生前身后秘密》——《辽沈晚报》年7月25日
《赵丽蓉是一个多面手演员》——新凤霞《人民戏剧》年06期
《吴欢讲述上辈故事:妈妈新凤霞是赵丽蓉的媒人》——孙立梅《新民晚报》年04月26日
《评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保定之缘》——《戏剧网》年04月15日
其余史料严格依据新凤霞、赵丽蓉亲属后人及同事在各种正式场合的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