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上初中时都背过《木兰辞》吧,木兰说可汗在他们当地广征劳动力当兵,木兰没有兄弟,她爸爸按照*策规定必须从*,但是木兰考虑到爸爸身体有病,怕他有去无回,于是自愿女扮男装,替他上战场。
花木兰的故事牵扯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广征兵的这位可汗到底是什么来头?他是记录在史册的一代英主,还是籍籍无名一笔带过的某位庸才皇帝。
关于年代问题,呼声很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隋唐时期,另一个是南北朝时期。不论是隋唐时期还是南北朝时期都有两个共性,一个是少数民族当*,另一个是女性地位大大提高。
《木兰辞》是《乐府诗集》中最出名的一篇,按照小编的理解,《乐府诗集》就是民谣大全,将汉代到北宋初期所有能叫的出来的民谣都汇总,这些民谣流传很广,上至皇宫下至青楼都会演奏其中的乐章,有点类似现在汪峰或者霉霉的歌。
由此可见,《木兰辞》一定成曲于宋朝之前,隋唐交替期或者南北朝时期正是战事正酣的年代,木兰很可能就出生在这两个年代。而“可汗”更像是少数民族对皇帝的称呼,当*者极有可能是鲜卑皇族,那么木兰有可能生在北魏。
《木兰辞》中写的很清楚,木兰行*时需北上,夜里还要在*河边上扎帐篷,她去打仗的地方在今天属于蒙古国境内了,按照这些描述推测,木兰当时的敌人大概率是柔然*队,这样《木兰辞》就让人自然联想到现实中北魏皇帝拓跋焘大战柔然可汗的北伐之争。
换句话说《木兰辞》中正在征兵的可汗就是年仅十七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木兰打的这场仗从公元四二五年打到公元四二九年。少年皇帝拓跋焘堵上全国兵力亲征柔然,最终占据整个蒙古高原,彻底解决了北面的危机。
如果木兰是北魏人,她大概率会有好的结局,因为北魏的女眷很多都擅骑射,他们推崇有能力的女人进入战场或官场,北魏不仅辈出女将*,也曾涌现过冯太后、窦太后这样的*治家。虽然木兰代父从*有违旨欺上的嫌疑,但是她屡立战功,即便卸甲回家后被人认出是女儿身,大概率也不会被惩罚,反而会加倍封赏。
花木兰是北魏人的说法受到很多人的赞成,至少受到迪士尼公司的赞成,他们制作花木兰大电影的时候就沿用了这个设定。在电影中花木兰和拓跋焘甚至有了直接的交集,譬如花木兰会在御前救驾,也会因为赫赫战功很早就被拓跋焘注意到。花木兰可能没有直接的原型,而是北魏几位杰出的女性将*或士兵的事迹拼接而成。
《木兰辞》则是北魏将汉文化和鲜卑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典型,在花木兰身上既彰显了汉族人看中的孝道,又彰显了鲜卑文化中女子可顶半边天的当仁不让,闲时作女红,忙时上战场,不仅如此女性还可以当朝做官,并且享有土地继承权,这种风气始于商朝,却在北魏被发扬光大。
关于木兰的身世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她并非北魏人,而是西汉人,为了抵抗匈奴入侵而代替父亲应征入伍,当时的皇帝是汉文帝,宅心仁厚,宽恕她女扮男装之罪。小编认为相比于这种说法,还是北魏的说法更可靠。因为汉朝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如北魏,这样木兰的故事合理性就被削弱了,而且汉文帝并不是一位穷兵黩武的皇帝,他对待匈奴的*策是怀柔,也未见在汉文帝朝打过哪些长达四年之久的胜仗。
总而言之,《木兰辞》是《乐府诗集》中最出名的一首歌,讲的是北魏皇帝拓跋焘为了彻底打败盘踞在蒙古高原的柔然,广向天下征兵,木兰代替父亲应征入伍屡建奇功的故事。《木兰辞》中虽没有直接指出是哪位皇帝要打哪场仗,但是细心的读者还是从只言片语中的行*信息结合《木兰辞》的成文背景推断出来。北魏时期女子地位较高,有女将*、女官、女主亲*的案例,并且北魏女性有财产权、土地权、婚姻自主权,由此认为花木兰是北魏人的可能性较高,北魏的前身是代国,惯例称呼皇帝为可汗,与《木兰辞》中的称呼相呼应。